学术道德是学术素养的重要基础,涉及代写、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虚假署名、图表侵权、引用失当、发表偏倚、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这十大学术不端现象。
一、代写(ghost writer)
代写不仅违反诚信,而且损害他人利益。代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代写作业,代写考卷答案,代写毕业论文,代写职称论文。这里的考卷是指能够让学生带回家答题的开卷考试。如果欺骗上升到换取自身利益,不管这利益是金钱、地位、职称、名誉,还是毕业证书、成绩单,欺骗就升级为欺诈,损害他人利益。代写毕业论文不仅是作弊,而且是犯罪。在代写毕业论文的非法商业链条中,需求方、中介方、代写方都有责任。由于职称论文是用来评职称和换取薪酬及待遇的,所以代写职称论文就是作弊和欺诈。用代写的论文去蒙混,会夺走别人的晋升机会。
二、剽窃抄袭(plagiarism)
抄袭是照抄别人的作品而不指出来源,即未经引用而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剽窃是偷窃别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见解,用自己的话陈述出来据为己有,而不指出来源。剽窃抄袭违反两项学术荣誉诚信原则:谁做出来的成果就应该归谁;一个成果的功劳只能记一次。剽窃都是故意的,而抄袭则可分为故意和非故意。剽窃抄袭具体包括:(1)利用职权或工作便利剽窃他人成果;(2)通过语言或逻辑上的重组剽窃他人的学术见解,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提及他人的启发或贡献;(3)把某种语言的他人作品或自己的作品在不注明引用的情况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发表;(4)一字不差地抄袭别人作品的一部分或全部;(5)东拼西凑地抄袭别人的作品,然后编辑在一起,但不给出引用来源;(6)抄袭署名或未署名的公共信息,例如互联网文章或公告,而不注明引用的网页网址或作者;(7)自我抄袭,即重复使用作者本人过去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且未注明引用;(8)非故意或无意识抄袭,即作者在独立创作中没有意识到文字或语意与自己过去的作品或他人的作品是重复的。
三、数据造假(data fraud)
数据造假的动机通常是为了骗取科研经费或发表论文。造假的手段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造假具有主观恶意。由于水平或疏忽等非恶意原因导致的数据错误和观点分歧不属于数据造假。诚实性出错是允许的,造假是不允许的。数据造假具体包括:(1)在明知不正确的情况下故意使用不当的研究方法;(2)故意掩盖或歪曲数据的含义并得出错误结论;(3)故意伪造或篡改数据。
四、虚假署名(fake authorship)
署名权是作者的重要权利和荣誉,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业毕业、评奖、求职、职称晋升、薪酬、住房待遇、科研基金申请、学术声誉等个人利益。利用虚假署名骗取这些利益,甚至侵害他人署名权和剥削他人劳动成果,是极不道德的恶劣行为,不仅违反学术伦理,而且违法,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由于虚假署名不像金融诈骗那样赤裸裸地夺走他人钱财,而且有时还被用来作为搞好各种关系的贿赂或讨好手段,人们对它的危害认识不足。虚假署名包括以下五种现象:(1)把不属于作者的人列为作者;(2)把属于作者的人排斥在作者名单之外;(3)作者的重要性排序不符合实际情况,尤其是第一作者;(4)把不够资格的人列为通讯作者;(5)在开列共同(并列)第一作者或共同(并列)通讯作者时违反实际情况。
五、图表侵权(figure and table infringement)
无论在撰写综述性论文时,还是制作课件讲义时,科研人员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图表侵权。故意的图表侵权是明知所用图表是他人作品,但想据为己有,让别人以为是自己的创造。这种不标注引用的使用不仅构成剽窃抄袭,而且由于缺乏使用许可而侵犯版权。非故意的图表侵权是由于对引用要求或版权知识的无知而误用。在使用他人的或自己发表过的图表时,必须遵守引用规则,避免剽窃抄袭或自我抄袭。引用图表时须获得版权许可。
六、引用失当(misquote)
很多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与引用次数挂钩,体现在要么要求论文必须在SCI一区或二区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要么要求个人的H指数必须达到多少。因此,期刊和个人都竞相追求引用次数,使得参考文献从过去不起眼的小角色一跃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和指挥棒。增加引用次数的正当途径本来应该是提高论文和期刊的水平,但是有人试图采用不正当欺诈手段,于是便产生了愈演愈烈的新型学术腐败现象——引用失当。由于参考文献引用动机的复杂性,过度自引和作弊他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依靠纠正绩效评价政策和加强道德约束来解决。
七、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
学术独立和公正是科研诚信的基础。在发表的文献中,成功证明科研假设的研究远比未能证明假设的研究更多,这就是发表偏倚。偏倚由两个原因产生,一个是利益冲突,另一个是认识片面。由利益冲突导致偏倚的典型例子是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喜欢发表阳性论文而隐瞒阴性结果的现象。所谓阳性指的是临床实验具有显著疗效或预期安全性效果,而阴性指的是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另外,过份夸大和刻意隐瞒,不仅是偏心和不客观中立,而且是弄虚作假。发表偏倚会加剧学术界的“报喜不报忧”现象,甚至助长造假。为了使读者正确解读论文内容,避免发表偏倚给读者造成伤害,很多期刊要求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公开利益冲突。
八、一稿多投(multiple submissions)
与其简单说一稿多投是作者的学术道德问题,不如说它是作者和期刊是否均获得公平对待的问题。目前的行业规则是如果投稿给一家期刊,就不应再投稿给另一家,除非收到第一家拒稿或同意撤稿的决定或未在规定期限内处理。投稿人必须尊重这个行业规则。一稿多投的最常见动机是无法等待漫长的审稿周期,或为了增加命中率。禁止一稿多投是为了阻止投稿人违约而对期刊造成伤害,但有时会变成一种不公平的霸王条款,即只允许强势方(期刊)无休止地拖延弱势方(投稿人),而不准投稿人终止拖延或中途改投。如果双方不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纠纷会极大伤害学术公平中的契约精神。
九、重复发表(repeated publications)
重复发表是试图用有限的成果套取几倍多的荣誉,即希望把一个功劳记好几次分,因此是违反版权或学术道德的。重复发表包括以下五种现象:(1)一稿多投地原样发表在不同期刊;(2)改头换面地重复发表;(3)把不同语言的论文翻译后再次发表而不引注原始发表论文;(4)把会议论文原封不动地再次发表在期刊上;(5)把论文原封不动地搬到专著里面,或把专著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论文里面,并且不引注原始发表出处。这五种重复发表现象的共同特征是不引注自己已经发表过的内容,希望在成果绩效统计时把实质上的一篇论文统计成两篇甚至更多篇。
十、拆分发表(salami publication, sausage paper)
拆分发表又称香肠论文,意为把本应在一篇论文中发表的内容像切香肠一样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用以增加论文数量。拆分发表的主观动机是用少量实质性科研成果制造大量论文。实施这种行为的借口通常包括:时效性发表;阶段性发表;数据量太大;把工作做精细。拆分发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内容和格式重复;(2)数据和论点的分割和组合;(3)图线稀疏。如果能够用一篇论文的篇幅更为完整地论述全部结果,就不应刻意分解成几篇论文分别表述,造成每篇论文的论点都片面而不够充分。
文章引自英论阁